永恒的母爱!中联重科祝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如何推进人本改革 一是要从满足多数人需要出发推进改革。
林毅夫在论坛发言中强调:那些发展较为成功的经济体所推行的政策,在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要直接把主流经济学的结论拿来,而是要去研究它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生产力水平高?因为它有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传统的农业或者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同。
如果提高利率,这些国有企业的主要成本是资金成本,你提高利率以后它成本很高就会亏损,亏损之下如果政府不给补贴它就倒闭了,倒闭了就是失业问题、国防安全的问题,所以绝对不敢让它倒闭。他们不是进口替代,而是出口导向,按照市场的原则,同时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当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导向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如果条件不一样,这个理论即使从内部来看很有说服力,但是与现实不相干,可能会起相反作用。但是当时中国推行的不是提高名义利率,而是采用治理整顿的方式,砍投资、砍项目,压低总需求。
CE:当代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遭遇了哪些困境? 林毅夫:二战以后,很多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半殖民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开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这些政策推行的结果普遍是由简单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紧接着危机不断,距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远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同一天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他呼吁国会两党支持通过该协定。
因此,美国此举也根本达不到其所设定的目标。中国努力促成一家亚太地区的国际银行成立(即亚投行,AIIB,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这家银行已经有47个区域内成员和20个域外成员,其中也包括TPP的成员国,比如澳大利亚、文莱、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同时,中国在安哥拉进行道路交通的投资,以获得其在该国的石油储备份额。例如,中国可以从巴基斯坦进口棉花的棉衬衫管理供应链业务(通过其现有的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上游操作,如在国内面料设计,针织印染。
同时,日本可以通过TPP将棉花运至越南。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经和许多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中也包括不少TPP的成员国,比如文莱、智利、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
中国是亚洲的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在那些TPP的鼓吹者看来,这份协议将能够帮助美国对抗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因为中国并不是TPP的成员国。首先,不要天真地以为中国会因为没有进入一张高级贸易网而受困。-沃尔玛向中国采购物品提供给美国消费者,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需要征较高的税。
10月6日,《财富》杂志随即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将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拒之TPP门外,实在是大错特错。鉴于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国有能力通过TPP的中介设计、开发、生产产品,从而降低关税、轻松进入美国市场。除此以外,中国在非洲积极地进行矿业投资也是众所周知。通过构建一个使中国成为创始成员的TPP,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与北京的政治互信,不是更好吗? 很显然,离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一些中等-规模的中国企业,如天虹纺织,在TPP预期就在越南开辟了开设了工厂。文章最后呼吁TPP的支持者思考一个最为基本的议题:既然缺少顶级贸易合作伙伴的参与,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美国愿意主导TPP这样的贸易协定? 2015年10月5日,12个环太平洋国家的代表在美国亚特兰大就TPP协定达成一致。
越南可以执行下游操作(缝纫),通过TPP把衬衫运至澳大利亚、日本、美国。10月5日,由美国等12个环太平洋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在美国亚特兰大达成一致。
即使中国未能与其余五国贸易协定,自己也未能进入TPP,中国可以利用其供应链以最低关税进行多边贸易。所有这些外交重点与对策的结果很可能出现两个重叠的贸易集团,在经济上需要彼此,但又对彼此不信任,这一切显得荒谬混乱。这些对于了解TPP背后的具有缺陷的逻辑——中国被排除在太平洋贸易共同体之外——至关重要。但是,这份协议的正式达成还会存在不少障碍,国会也要考虑是否通过TPP协议。而天虹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将半成品服装从中国运到越南,然后再运到美国,那么三国之间的贸易所征收的税则比较低。即使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中国领导人也不会感激美国排挤中国的努力,相反,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包抄TPP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显然,经济全球化已经改变了原有的规则,我们不应该认为20世纪经济的规则依然适用于21世纪。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最终走向衰退无不与投资转向有着直接关系,比如英国,还有美国以及日本等等。进入专题: 李嘉诚 。
美国的崛起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和技术的转移,20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但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走上由盛而衰的轨迹,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加速与国内产业的转移,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进口大于出口,美国成为纯粹的消费型大国,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其影响是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
那么,美国是否必然重蹈英国的覆辙呢?同时,对于正在成为世界投资大国的中国来讲,又应该如何面对投资转向的利弊呢?对此,首先要反思的是对外投资是否是一种错误的国家发展战略?发达国家投资取向之所以从国内转向国外,原因在于成本与利润的比较,一般来讲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与利润的下降,由此到国外投资要比在国内投资和出口更有利可图,但是,这势必导致产业转移,国内产业空洞化,就业与政府财税的流失,即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是私人的,但是成本是公共的,对外投资让资本所有者受益,但是对其他群体以及整个经济是不利的,这正是目前美国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别让李嘉诚跑了,但是问题是目前不是大家都在跑吗?而且中国也正因此从投资输入国转变为投资输出国。所以,投资海外无可厚非,一具有重要地缘经济与政治战略意义,二可以为过剩资本寻找海外利润空间,同时可以减缓和疏导国内过剩资本的压力。最后,应该反思移民政策,移民可以解决发达国家廉价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由此可以减缓国内产业的转移,而高技术人才的引进有助于技术创新与发展,当然由此可能导致加剧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工资的下降,引发社会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引进移民至少比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的损失要小得多。
另外即使有创新,事实上美国从来就不缺乏创新和技术,但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并不能推动美国产业的升级和工作的神奇出现,因为大多美国公司依然会选择将制造和加工放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拥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但是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制造大多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完成,然后运往美国和世界各地销售,因为这样公司可以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无疑,对外投资从短期和对资本来讲比国内投资盈利更高,但是,长期来看对英国和世界经济结构都是一种深远的变化。
但是,对外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短期内对于资本来讲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对外投资可能说明国内投资环境与政策的恶化,对外投资由此将导致国内投资的不足,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停滞,并由此进一步导致就业率的下降,政府财税的减少,等等,与此同时对外投资可能缩小自身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差距,导致工业和经济活动重心的转移。为此有学者建议发达国家应该采取鼓励国内投资以及贸易出口而不是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而要做到此必须改革产业结构,资本市场和税收制度,以此降低成本,提升投资利润空间,唯有如此,美国和发达国家才能走出困境,经济才能得以复兴。
其次,必须反思国家利益与私人资本利益的关系,显然两者的利益与追求的政策是不同的,所谓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已是过去的事,也许作为替代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由此可以避免资本与技术转移以及产业,就业,政府财税的流失,否则赋税国家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破产,另外由国家主导对外投资,可以让投资收益惠及整个社会群体,避免贫富分化的加剧。制造业的转移导致美国大片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美国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而产业空洞化又自然导致失业率的剧增。
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更是大英帝国的世纪,以产业效率为中心,英国创造了一个贸易的而非领土的帝国,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了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一半多在海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财政部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例如,目前大约是23个纳税人养活一个财政供养人员。
但在诸多降低行政成本中,减少政府层级,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可能是影响最大,也是最持久的举措。这其中,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应扮演愈益重要的作用。
只有形成合力,破解审批难才不致沦为一句空话。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估计准财政供养人员总人数超过1000万。
四要社会监督的力度,把行政审批权关进制度的笼子。国企多年不上缴红利,有当年放水养鱼的历史背景,但鱼养大了食利自肥,国有资本的收益成了国企高管和职工的红利了。